虽然已经快到年关,但襄阳周围的官道上人迹罕至。
往年这个时候,可是车水马龙,行人络绎不绝。
襄阳是荆州一座大城,会吸引许多客商,尽管它属于南郡,但比南郡的郡治江陵要繁华的多。
是战争让他变得如此萧条。
由此可见,和平对于任何人来说,都是非常重要,天下统一,乃大势所趋。
魏军二十几万兵马驻扎在襄阳、樊城、邓县城外,尽管他们不会阻拦百姓出城走动,也不会抢劫百姓、世家及客商。
但是那些人也都心里充满着担忧,万一运气不好,刚出城就遇到双方大战呢?
这时,官道上烟尘滚滚,来了一队骑兵,这肯定是大魏的骑兵,虽然只有一千骑,但是气势非常强大。
滚滚洪流,地动山摇。
附近村落的百姓不要说离开村庄了,连家门都不敢出。
在队伍的中间,是骑兵统领陈到,以及南阳太守诸葛亮。
他们所走的方向是鹿门山。
不一会儿到了山下,骑兵将士全都下马,陈到只带着五十人,与诸葛亮徒步上山。
半山腰处,碰到了一个书童。
“琅琊诸葛亮,欲拜见几位先生,还请通禀!”诸葛亮面带笑容,对书童说道。
“先生说了,鹿门山乃清净求学之所,不可见刀兵,若要求见,需只身上山!”书童的语气不卑不亢。
“既然是先生的规矩,亮自然要遵守。”
于是,陈到命令这五十名兵士在这里等候。他与诸葛亮随书童继续上山。
冬季的鹿门山虽然有些萧瑟,但依旧有它独特之美。
书童走的比较慢,诸葛亮也没有催促,顺便欣赏景色。
到了山顶,果真是别有洞天。
茅檐、草屋、凉亭、池塘错落有致。
鹿门书院的学子们都已各奔东西,这里略显荒凉,但浓浓的书香之气还在,风骚雅韵还在。
“原来是诸葛太守来了,我等山野草民有失远迎,还望莫怪。”司马徽看到诸葛亮,笑着说道。
“见过先生!”诸葛亮非常恭敬的向司马徽行了一地,“先生与我叔父乃故友,亮乃晚辈,今日前来,是奉叔父之命,特来问安,非太守也。”
“既然如此,老夫便托大了,请!”司马懿对诸葛亮非常满意。
得知诸葛亮前来,他与庞德公、黄承彦专门吩咐了书童,如果诸葛亮自称自已是南阳太守,那便让书童刁难一番。
他们很清楚,诸葛亮是诸葛玄一手教导出来的,断然不会因为这等小事去为难一个书童。
然而诸葛亮没有说出官职身份,书童自然就将其带上山来。
进屋之后,庞德公和黄承彦两人也来了。
四人相对而坐,书童奉上了茶,陈到站在屋外。
尽管他的职位和诸葛亮相当,此时充当护卫,却没有怨言。
一则是主公说过,诸葛亮虽然年轻,但却有经天纬地之才。
二则鹿门山三位大贤之名,天下谁人不知,人家都能请诸葛亮进去,他做一做护卫,有何不可?
诸葛亮似乎没有什么目的,真的只是来拜访一下司马徽等人,因此几人谈天说地,非常融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