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真?”
张氏心里熨帖极了。
余心莲继续夸赞:
“自然是真的。
柴娘子说,既是文曲星的嫂嫂,手艺又一等一的好,便特许咱们赊些布料和线材。
还说,往后有机会的话,想见见娘,向您取经,学学怎么才能养出这样优秀的儿郎呢!”
张氏的注意力,全被二郎受夸赞这事儿抢走了:“那是!
县学里的夫子,都夸咱家二郎文才,文才啥来着,红雪那个词怎说的?”
“惊才绝艳!”
苏红雪捂着嘴笑。
张氏胸脯挺得高高的,满脸的兴奋:
“对对对,惊才绝艳!
红雪,你看,还是得读书。
读好书了,人人都巴着、捧着!
等大娃长大点儿,必须送去开蒙!
你放心,束脩,娘给你们出!
娘能养出二郎,就能把大娃也带出来!”
张氏说话算数,一口唾沫一根钉。
苏红雪满心感动,一点儿都不怀疑这话是画大饼。
余心莲将胡麻油取出来:“临走前,二郎给了我二十文钱,说是他抄书、写文章挣的,让我给娘买壶胡麻油补上!
一壶油十八文,还余下两文。”
余心莲把剩下那两个铜板,塞到张氏手里。
不曾想,张氏竟红了眼眶:“那孩子,课业那么辛苦,还想着挣钱。
真是……”
苏氏也赶紧把刚得的三十五文,塞进张氏手里:“我挣的也都给娘保管。
咱们一家人齐心协力,供二郎读书。”
家里的田地,是爷几个一起打理的,挣的钱归张氏管。
这一点,苏氏一直觉得理所应当。
可农闲时,大郎码头上扛包挣的苦力钱,也都尽被张氏拿去,一分不给他们小家。
苏氏心里曾经计较过。
父母在,不分家。
这个道理,她懂。
宋家二老,还不到五十。
身子骨硬朗不说,张氏掌家向来铁腕,绝不可能闹出“分家”
这样的不和丑闻。
但是自从有了大娃后,苏氏一心想着为孩子多打算。